<em id="lztj5"><acronym id="lztj5"></acronym></em>

<button id="lztj5"></button>

    1. <button id="lztj5"></button>
    2. 1
      01
      新聞中心
      當前位置: > 新聞中心 > 時政要聞LOGO時政要聞

      人民日報海外版:刺激經濟措施并未產生副作用

      日期:2012/10/16 15:17:59 加入收藏

      中國今年把穩增長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,有針對性地加強和改進宏觀調控,積極推進經濟發展方式轉變和結構調整,國際收支更趨平衡,國民經濟繼續朝著宏觀調控的預期方向發展,保持了平穩較快增長。專家表示,中國刺激經濟增長的政策措施,運用得當,力度適宜,推出時機也很精準,并未產生副作用。

        運用政策保增長很必要

        2012年以來,國內外經濟環境出現新變化。一方面發達經濟體不景氣造成外需收縮,另一方面國內資源和勞動力成本上漲,投資和消費增長趨緩,經濟增速持續回落。這種情況迫切要求采取措施促使經濟快速企穩和回升。

        中央決策層強調,今年的宏觀調控要正確處理保持經濟平穩較快增長、調整經濟結構和管理通脹預期三者的關系。今年以來的經濟增速仍在預期目標區間之內。但經濟持續下滑的趨勢,讓穩增長的問題變得突出起來。把穩增長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,是根據形勢變化處理三者關系的重要舉措。

        “穩增長是為了遏制經濟過快下滑的勢頭,是為了穩大局、穩通脹?!眹倚畔⒅行慕洕A測部世界經濟研究室副研究員張茉楠說,穩增長措施包括降準、降息等貨幣政策,結構性減稅等財政政策,針對出口的一些扶持政策,以及發改委批準的和地方政府進行的新投資項目等。

        當前政策得當措施得力

        降低流通成本擴大消費、按“十二五”規劃快速啟動重大投資項目、完善外貿出口政策、推進結構性減稅、強化金融服務實體經濟、減輕企業成本負擔……一系列預調微調措施在2012年密集出臺一起發力,為穩增長發揮了重要作用。

        張茉楠指出,前期政策預調微調已見成效,經濟沒有再下滑,目前中國經濟已穩住了,沒有出現硬著陸。

        最新數據表明,穩增長政策得當,措施得力。9月份中國制造業采購經理指數(PMI)為49.8%,有小幅回升。分析認為,PMI回升得益于由地方政府主導、國家發改委作為推手的新一輪基建投資熱潮。這些投資規模超萬億的基建項目對水泥、鋼鐵、機械等行業能夠形成直接利好。預計,隨著更多基建項目陸續開工,制造業企業的境況可能將持續改善。專家表示,去庫存已經開始了,采購量已經上升了,去杠桿也就來的更快了。

        出口也較為樂觀。9月份,我國進出口總值增長6.3%。其中,出口增長9.9%,單月出口規模創歷史新高;進口增長2.4%。出口創新高一方面是美國經濟復蘇助推消費,另一方面是國家出臺的促進外貿穩定增長的政策措施顯效。

        貨幣和信貸增長一直被視為經濟活動的先行指標。央行發布的數據顯示,截至9月末,我國廣義貨幣(M2)同比增長14.8%,狹義貨幣(M1)同比增長7.3%,均高于市場預期,并創出年內新高。分析人士認為,這顯示出我國“穩增長”政策效用正在發揮作用,傳遞出流動性狀況和社會總需求正進一步改善的信號。

        穩增長并未帶來負效應

        凡事過猶不及,“穩增長”固然好,有些人擔心不要發展成“保增長”,以免過度刺激經濟出現新的產能過剩、物價飛漲、地方債務加重、資產泡沫上升、環境成本加大等弊病。所幸的是,目前中國采取的穩增長措施是預調微調,保持了一定的審慎和適度。

          現在未出現負作用,不等于未來不會有負作用。張茉楠提醒說,任何政策都有時滯性,要警惕未來產生負作用。目前全球為保增長都在釋放流動性,美國有QE3(第三輪量化寬松政策),日本加大量化寬松規模,歐洲有OMT(無限量購債計劃),韓國、澳大利亞、巴西等國也在降息,現在國內外的需求還沒起來,所以通脹沒反彈,若經濟企穩后,需求也起來,貨幣流動性肯定會反映在價格上漲上。來源:人民日報


      1
      韩国A片在线播
      <em id="lztj5"><acronym id="lztj5"></acronym></em>

      <button id="lztj5"></button>

      1. <button id="lztj5"></button>